展覽回顧

頌讚香港藝術

06月12日 - 09月26日  |  2020
卓家慧周綠雲朱興華徐子雄方召麐馮明秋何冠廷韓志勳許開嬌熊海靳埭強江啟明甘志強賴恬昌李展輝李慧嫻凌佩詩呂豐雅呂壽琨麥翠影文鳳儀莫一新朱楚珠黄麗貞王無邪張小黎許雪碧、王無邪 Catalogue
簡介
部份藝術家將出席

夏季講座系列 - 香港藝術的發展
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下午六時開始
主講嘉賓: 蔡仞姿, 徐子雄, 馮明秋, 凌佩詩, 毛岱康
主持: 金昌玲
講座以英語進行
講座系列將會在藝倡畫廊的臉書專頁進行直播

夏季講座系列 - 什麼界定為香港藝術?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下午5-6:30
主講嘉賓:林偉而博士 香港著名建築師,藝術收藏家兼藝術家、伍穎瑜 英文雜誌《亞太藝術》出版人及編輯、石嘉雯 佳士得中國書畫銷售部高級主管兼高級專家
主持:施珊珊 亞洲藝術文獻庫籌募拓展總監兼藝評家
講座亦會通過Zoom視頻會議,和畫廊的臉書專頁即時直播

秋季講座系列 - 香港製造
2020年9月10日 星期四 下午一時至二時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辦
講座嘉賓:靳埭強、熊海、卓家慧
主持:姚進莊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
講座將通過Zoom視訊會議室及畫廊臉書專頁直播

秋季講座系列
香港女藝術家: 超越舊觀念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下午五時至六時
主講嘉賓:許開嬌、李慧嫻、朱楚珠、麥影翠
主持:黃湲婷 亞洲藝術文獻庫香港研究員
講座以中英雙語進行,同時於Zoom視訊會議室及臉書專頁進行串流直播

閉幕活動
趙汝賢誦讀《朱興華:香港故事》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下午三時至四時
誦讀以英語進行

展覽畫冊同時出版

隨着香港逐漸恢復新的日常生活,藝倡畫廊很高興藉此機會通過展出28位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來支持香港藝術界。其中許多繪畫和雕塑作品是在過去令人感到非常不安的六個月期間所創作。

這場別開生面的展覽將突出這些本地藝術家的多樣性和才華,引起人們對如何定義香港藝術家的關注和思考。以豐富的歷史為背景,在傳承和獨立的藝術成長之間的相關性中,可以看出把這些藝術家聯繫在一起的共同思路是否存在。我們希望通過展覽中橫跨近四分之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們來探索並闡明這個問題。展出的創作十分多元化,從多位大師包括呂壽琨、周綠雲、方召麐、王無邪、靳埭強、馮明秋的紙上作品、香港最備受尊崇的視覺藝術家韓志勳的油畫,至雕塑家甘志強、文鳳儀、李慧嫻、李展輝、莫一新和黃麗貞運用多種媒介如鋼、陶瓷、竹。此外,我們還將展出新銳藝術家卓家慧、張小黎、凌佩詩和許開嬌的作品。

藝倡畫廊自1980年代成立以來,一直展出許多獲公認的本地畫家的畫作,並為在他們創作豐富的藝術事業發展進程中繼續與他們合作而感到自豪。通過這次展覽,我們也很高興能展示相對較年輕一代的香港本地藝術家,我們希望在他們的逐步發展中推廣他們的作品和給予他們支持。

在為期三個月的展覽期間,我們將舉行每月一次的講座系列以配合今次的聯展。我們將邀請多位藝術家和學者討論香港藝術家的話題,並在日新月異的藝術界中闡明他們對未來的看法。更多詳細內容,請繼續關注我們!

1950年代,由於內地政治動盪,大量移民湧入香港,來港的內地藝術家大部份接受過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訓練,擅長運用毛筆和水墨。然而,由於香港當時由英國統治,居港藝術家們受西方文化所影響是無可避免的事。隨之而來,便引起如何將傳統中國繪畫轉變為當代水墨藝術的題問,從而產生出現代感。被譽為「新水墨運動」的先驅、著名的呂壽琨(1919-1975)於1948年抵港,與周綠雲(1924-2011)和方召麐(1914-2006)一起顯示了早期提倡中西合璧是如何開始。在探索西方構圖的同時運用中國素材,每位藝術家都巧妙地保留了濃厚的中國文化和思想。

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香港開始發展蓬勃並成為通往東西方的大門。1975年前香港大會堂博物館改組為香港藝術館,1977年香港藝術中心開幕。這些發展促進了藝術家的成長,許多人能夠出國學習第一手的西方藝術。例如韓志勳是香港第一位於1969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洛克斐勒三世基金獎助學金的藝術家,他獲獎後留在紐約一年,觀察當代藝術的最新發展,正如1971年王無邪能夠以同樣的資助去紐約一樣。

至1980年代後期,香港面對回歸的種種問題,一些藝術家選擇延長旅居美國的時間,如許雪碧便沒有回流香港。 當然,亦有一些藝術家決定留在香港,並以此作為新銳藝術界的支柱。為了謀生,許多藝術家不得不通過從事第二職業來輔助他們發展藝術創作。靳埭強(出生於1942年)是一位出色的平面設計師,直到1969年他才開始創作水墨畫,類似的還有熊海,他在1984年開始從事教學。許多藝術家包括甘志強(出生於1965年)、莫一新和文鳳儀(均出生於1968年),他們分別運用竹和不鏽鋼進行實驗性的創作,通過多元化的素材,他們既擁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同時致力令藝術形式現代化。

靈感源自人文社會環鏡;當香港發展迅速,創作和大自然之間所產生的關係至今卻仍然存在,這點令香港藝術在視覺上十分獨特。試從江啟明(出生於1935年)和賴恬昌(出生於1921年)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熟悉場景分別運用鉛筆作素描、水墨和蛋彩描繪了藝術家生活環境的景色。另外,今次展覽展出的藝術品亦彰顯了香港多樣化的景觀,拓寬觀者的眼界;朱興華(出生於1935年)、熊海(出生於1957年)和高杏娟的作品以鮮明的個人風格所產生的強烈對比呈現了這一點。儘管這兩種風景畫都主要運用中國水墨和顏料繪畫在宣紙上,但可見的效果卻截然不同。而藝術家的作品中亦塑造出香港市民的形象。李慧嫻以創作迷人而豐滿的人物陶瓷藝術而聞名,作品描繪了香港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她對社區的觀察以及對違反美學標準的需求。

在世紀交接之際,香港已成為國際藝術的樞紐,市內開設了許多畫廊、拍賣行、藝術博覽會和新的西九龍文化區,給創意者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支持。在這種情況下,藝倡畫廊主持人金昌玲指出,在特區政府下成長的藝術家不再受殖民統治的束縛,取而代之,是他們能夠從一個全球化的城市汲取靈感,同時向東看。例如卓家慧(出生於1989年)擅長創作工筆畫,並選擇將這一傳統繪畫技法復興為當代藝術形式。我們又看一下張小黎(出生於1989年),她的早期作品將中國山水畫中的樹、山、石和人物元素替換為樂高積木,呈現出當代與傳統對話的方式。像這樣的藝術家已經能夠利用他們的香港前輩畫家(呂壽琨、王無邪等)為他們建立的廣闊空間。隨着人們對中國藝術的興趣不斷增長,充滿創意的香港藝術家們正在國際舞台上獨當一面,自成一派。

那麼,把這些香港藝術家聯繫在一起的共同點是什麼? 我們可以通過探索每位藝術家的創作,認識到他們也許過於多樣化而無法有系統地進行分類。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生活在這個國際大都會之中,他們的藝術建基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影響力的豐富歷史背景中,這是事實並且無可爭議, 這種團結的力量可以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找到,每一個都證明了它們使香港獨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