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回顧

變幻的山水

02月27日 - 04月27日  |  2024
呂壽琨
簡介
紐約藝倡畫廊很高興宣布舉行《變幻的山水》個展以頌讚開創性水墨藝術家呂壽琨 (1919-1975) 的藝術。《變幻的山水》是呂壽琨在紐約的首次個展,展示藝術家職業生涯中的變革性作品,為傳統與現代架起橋樑,並在國際藝術界引發新的對話。呂壽琨是香港新水墨運動的先鋒人物,這個運動在1950年代至70年代重新構想了中國水墨傳統並蓬勃發展。呂壽琨在將傳統中國水墨畫轉變為現代全球藝術形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其之後不同年代的藝術家影響深遠。《變幻的山水》展覽將審視呂氏三十年的藝術創作,展期為2024年2月27日至4月27日,地點位於紐約新開設的藝倡畫廊紐約空間。 開幕酒會將於2月27日星期二下午6點至8點在紐約市65街東120號舉行。

呂壽琨的繪畫興趣傳承自父親呂燦明 (1892-1963) ,他的父親是一位文人畫家和古董店主。1948年移居香港之前,呂壽琨透過臨摹歷代國畫大師的經典作品,如八大山人(1626-1705,明代)、石濤 (1642-1707,清代) 和黃賓虹 (1865-1955) 來學習中國繪畫。

在香港期間,當時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呂壽琨接觸了西方現代藝術,包括抽象表現主義。這些影響引發了呂壽琨藝術哲學的重大轉變;他開始相信真正的藝術不在於模仿,而在於個人表達和發展獨特的藝術風格。呂壽琨的山水作品受到香港的山脈和港口的啟發,這是他在1948年於香港油麻地小輪公司擔任稽查員期間觀察得到。隨著他作品的成熟,他形成了兩種獨特的風格:一種傳統的,另一種更現代的。《遊大埔滘後》(1966) 和《鹿頸》(1969) 是他傳統風景畫的例子,後者被他用作教學輔助工具。同時,他的新藝術哲學在山水作品中呈現出越來越抽象的特點,船隻、房屋和海邊峭壁被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筆觸所簡化。 《紅山風景》(1962) 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觀眾注意到前景繪畫的小船之後,才逐漸顯露出寬闊的水墨筆觸和大片色彩所組成的山脈的形態。


早在1950年代,呂壽琨就開始發展抽象藝術,他受到山姆·亨特(Sam Hunter)的著作《現代美國繪畫與雕塑》的影響,特別關注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阿道夫 ·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菲利普·古斯頓(Philip Guston)、羅伯特·莫瑟威爾(Robert Motherwell)、弗朗茨·克萊因(Franz Kline )、阿爾希爾·戈爾基(Arshile Gorky)和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藝術家。隨著他繼續將現代主義視為個人表達和自由追求的方式,呂壽琨深入探索了在他的新水墨禪畫中的純粹抽象表達。

受到佛家禪修和道家哲學的影響,呂壽琨的禪畫並不是關於自然界的抽象,而更多是對精神概念和內心狀態的表達,畫面充滿了墨韻和幾何形狀。雖然與他的美國同輩藝術家創作殊途同歸,但呂壽琨的藝術在內省性方面與眾不同,這點呈現在他的禪畫中蓮花的象徵——從渾濁的水池到精神啟蒙的成長。《禪畫1965冬日》(1965)和《塘裡所露端倪》(1969)都展示了呂壽琨標誌性的紅色“蓮花”,這是一種視覺隱喻,代表著一種不受外界感染的內心無染、內在自省的心境,體現了他藝術和精神追求的本質。

到了1970年代,呂氏開創性的視覺語言激發了國際對中國水墨畫傳統的認可,並將當代解讀推向藝術界的前沿。他的影響力對於新水墨運動至關重要,該運動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運動,旨在探索千年畫技並結合表現主義和概念藝術的發展和靈感。作為備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新水墨運動中的重要人物,以及對於香港其他藝術家來說,呂氏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他們繼承了呂氏點燃的創新火炬。

與三月紐約亞洲週同期舉行,《變幻的山水》將與《山水為喻:當代的清音》進行對話。後者是與呂壽琨個展相鄰的藝倡畫廊群展,展示了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家蔡鈺娟、儲楚、林東鵬、王佳怡和楊泳梁各自獨特地詮釋山水主題。蔡鈺娟使用回收的木材,讓木材中的不一致和意外的紋理成為構圖的依據,描繪了香港的城市風景;儲楚將攝影作為她流暢、充滿活力的書法的背景;林東鵬最近的木板風景作品反映了他於2022年從香港搬遷至溫哥華的經歷;王佳怡使用捲起的報紙紙條和混合媒介,創造了懸浮在抽象邊緣的超現實場景;楊泳梁使用重組的當代城市圖像的照片,以傳統中國風格創作虛構的風景畫。 《山水為喻:當代的清音》將從2月27日持續到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