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倡畫廊榮幸呈獻「繪之有道」,展出美籍亞裔藝術家陳潔培、王佳怡與江一帆的作品。三位藝術家的創作路徑各異,卻都以獨特而創新的方式探索繪畫語言。陳潔培的抽象繪畫、江一帆的超現實具象作品,以及王佳怡融合傳統水墨與當代材料的綜合媒介作品,在展覽中形成對話。
江一帆,加拿大藝術家,現居紐約。她的創作以概念為核心,橫跨繪畫、動畫、雕塑和表演等領域。她的作品探討自己在多元文化與多語言環境中的成長經歷,從生活、書本或旅行中汲取靈感。她的作品聚焦於看似平凡的日常片刻,探索科學、心理與魔幻之間的灰色地帶。她採用非傳統的繪畫方式:先用 3D 軟體建模,以便從多個角度觀察場景;再轉化為繪畫,畫布成為連接傳統與數位媒介的橋樑。
此次展出的作品圍繞一部油畫動畫「星期天早上」展開。這部寓言式實驗動畫講述了一個星期天的早晨,語言突然消失後,人類如何面對溝通與共情帶來的挑戰。兩位來自世界兩端的人物相遇,在一個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平行宇宙中,探討語言帶來的獲得與失落:人類從語言中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這部動畫融合傳統與數位媒介,在敘事與視覺的縫隙中捕捉荒誕感。
「星期天早上」為展覽中的作品定下基調。「念頭」是一幅自畫像,將轉瞬的思緒在風起雲湧的平行世界中化作一顆顆寶石。「魚」則呼應她的動畫創作過程:兩人坐在漁船中的畫面,如同定格動畫中的兩幀。「這些畫是形而上的風景……當睏意襲來,夜晚就像出現裂隙的鏡子,閃著微光,盛夏的微風拂過風鈴,灑下音樂。在奇怪的湖上釣魚,頭頂三個太陽,想要抓住這一瞬間的感覺愈發強烈。」——江一帆
陳潔培是一位長期居住於加州馬林縣與新墨西哥州陶斯的畫家、版畫家與行為藝術家。她早期的作品以人物畫表現身份、女性、移民與人與自然的關係,後期逐漸轉向抽象,將自然形態與夢境意象融合。陳氏深入研究肢體的律動——從芭蕾、太極到現代舞與日本舞蹈——她的繪畫以流暢而有節奏的弧線為基礎,秉持佛教中的「初心」,將每一塊畫布都視作全新的開始。她以炭筆起稿自由勾勒,在即興與結構之間尋找平衡。本次展覽呈現她的「糾纏與牽絆」(2006-2009)系列,描繪生活的挑戰與情感的複雜。在「糾纏與牽絆」6號與8號中,藝術家以流動的線條鋪陳過往的經歷、夢境與幻想。
作品「忽然九月」(1990)靈感源於陶斯,以大地色調與銳利幾何線條碰撞出流動的風景。對陳氏而言,繪畫不僅是視覺表達,更是一場沉浸式體驗,讚美律動、自發性與大自然的瞬時之美。同樣,「冬」系列(2012)以有機的曲線表現季節更替,營造靜謐的冥想空間。
「我是一個極簡抽象畫家,但有很多故事想講。我無法抗拒對事物的提煉與簡化。我的創作源於活躍的意識流,質疑、建立聯繫,激起漣漪,掀起波瀾……我的方法是:啟動、觀察、等待,然後回應。」——陳潔培
王佳怡的作品同樣探索抽象,但創作靈感既來自中國傳統藝術,也取材於日常生活。她不用毛筆,而是透過噴灑、傾倒、浸泡等方式,讓水墨滲透宣紙與雲龍紙。隨後在木板或鋁板上倒入混合礦物顏料的透明樹脂,透過巧妙地控制顏料流動,營造出如霧氣、雲朵或星塵般的層次與質感。
她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愛貫穿於創作之中,不僅在材料選擇,也在畫面層次與流動感中體現。大幅作品「雲龍17」正是這一特質的代表:紙張邊緣刻意裸露的線條形成穩定的幾何構圖,白色、灰色與藍色顏料在其上交織流動,營造出持續變化的動感。
此次展覽還呈現王佳怡的兩組全新系列作品。其一為對中國傳統畫冊形式的重新詮釋——這種畫冊形式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畫頁如同瓷片般脆薄。藝術家將塗有墨、礦物顏料、青銅粉與鐵粉的紙條貼在泥板上,待乾燥後整張剝離,留下紙纖維與金屬顏料的沉澱,再將其置於訂製的樟木盒中。對她而言,這些殘留痕跡象徵著文化離散的經歷——試圖從遙遠的過去拼湊起支離破碎的文化記憶。「這組畫冊將陶瓷、青銅、墨與紙這些中國物質文化的重要元素重新組合、呈現,每種材料以全新的方式表達自己,在這裡重獲新生。」——王佳怡
另一組新作「漂流木習作」系列,是雕塑與裝置的結合。王佳怡用漂流木包裹量產木製書架,工業製品與自然殘木在作品中相互交融。漂流木曾是古代文人冥想與觀賞的對象,而書架則象徵現代工業化生活,二者形成有趣的對話。這組雕塑作品與她的繪畫相呼應,不僅延續了宋元山水的恢宏意境,也承接了明清時期文人畫的精神追求,同時深刻映照當代社會的複雜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