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倡畫廊榮幸呈獻「張淑芳紀念展」,向這位已故、出生於香港的藝術家致敬。儘管她的作品極具感染力與藝術價值,然而近四十年來卻鮮有公開亮相。
張淑芳活躍於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年間,創作生涯雖短暫,卻極為豐富。她在形式、色彩與構圖上不斷進行大膽探索,風格持續演化。其作品靈活穿梭於抽象與具象之間,最終建立出一套極具個人特色、富有身體感與情感深度的視覺語言。正如多倫多OCAD大學繪畫與素描系主任李教授所言:「她對色彩的處理愈發層次分明、錯綜複雜,人物與背景的界線日漸模糊,作品本身散發出強烈的在場感。」
張淑芳出生於一九五四年香港,在毗鄰中港邊境的鄉鎮上水長大,童年時光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中度過。她的父親經營一家冷凍肉店,姐姐Carol回憶道:「那時的鄰里非常安全,我們常常玩到深夜。街上經常有表演,晚上我們會在街上打羽毛球。」
十九歲前往加拿大,就讀於聖勞倫斯學院,自此展開藝術之路。不久後,她轉入安大略藝術學院(今OCAD大學)學習繪畫、素描和平版印刷。她的才華迅速嶄露頭角,在升上二年級時即獲得Loomis & Toles獎學金。求學初期,她受當時加拿大主流的抽象表現主義影響,隨後因獲得OCA紐約獎學金赴美交流,接觸到一九八O年代紐約街頭藝術的蓬勃發展,尤受Kenny Scharf與Jean-Michel Basquiat之作啟發,深刻影響她之後的創作方向。
一九八六年,她在訪談中表示:「我發現抽象藝術缺乏『人』的層面,而我想表達的不僅僅是概念。面對一張白紙時,我常常無從落筆。或許因為我喜歡與人建立聯繫,所以我轉向具象創作。」一九八三年,張淑芳開始擔任印支難民的社工,與移民家庭建立深厚情感連結。此時期,她創作了具象系列「難解之相」,結合抽象表現主義的筆觸力量與人物心理描繪,作品色彩愈加鮮明,構圖更趨一致與自信。她的藝術實踐迅速受到國際關注。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五年間,她的作品曾先後展出於紐約Barbara Gladstone畫廊、多倫多Artists Space與市政廳、香港藝術中心與藝穗會。一九八六年由洛杉磯T.R.畫廊代理,並頻繁往返亞洲各地展出。
生命最後兩年,她的創作日趨內省。一九八八至一九八九年間,她完成兩個小尺幅系列——「我」與「邊界」——皆為18 x 18英吋畫布所繪,作品特徵為濃重黑線、柔和色調與凝練構圖,展現其內在精神對話。一九八九年,張淑芳被診斷患有肺癌。身為一位從不吸菸者,這項診斷如晴天霹靂。同年,她在多倫多辭世,年僅三十五歲。部分作品由其家人保存,另有一些收藏於伴侶——藝術家Andrew Lui位於魁北克的鄉間住所,自此長期未見於公眾視野。直到二O二一年Andrew Lui辭世後,外界才重新關注張淑芳的藝術。本次展覽亦為其作品數十年來首次完整呈現。
正如Hunter學院藝術史榮休教授Jane Roos在展覽圖錄撰文所言:「我從未與她相識,但在細看她的作品時,我獲得了深深的喜悅與慰藉。透過這些畫布,我看到一位才華洋溢且堅定不移的藝術家——她不斷要求自己進行實驗、突破繪畫的邊界,持續觀察、學習與深化……她的創作中,流淌著對藝術深沉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