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正展出 2025-10-29 - 2025-12-20
馮鍾睿紐約首展:循跡中國抽象藝術先驅的創作演變
跟隨這場跨越六十年的回顧展,領略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扎根中國傳統與佛教精神,吸收西方藝術精髓,開創獨特拼貼藝術風格
2025年10月29日,享譽國際的華裔美籍藝術家馮鍾睿(Fong Chung-Ray,生於1934年)將在紐約舉辦他的首場個展。這場由藝倡畫廊主辦的重要回顧展將橫跨藝術家六十年的創作生涯,呈現他跨越地域、媒介與時間(20世紀至21世紀)的藝術探索與創新。
馮鍾睿於青少年時期移民台灣,後於1975年定居舊金山。早期創作受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啟發,後逐漸發展出結合東方精神與西方現代性的獨特藝術語言。他將宣紙、棉紙、書法、水墨等材料與佛教經文相結合,展現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他曾坦言:「作為一位現代中國畫家,我的根在中國;若沒了根,那便是無端的自我放逐、與不可原諒的無知。」
馮氏的實驗精神突破了傳統媒材的界限。他將丙烯顏料稀釋,營造出水墨般的效果。在20世紀60年代,他用製作簑衣的棕櫚纖維製成大型毛筆,揮灑出鮮明而富有戲劇性的筆觸。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深耕拼貼創作,並自創「反向拓印」技法——先在塑膠片上反著刻出文字,再轉印到畫面上,使文字呈現為正序。
拼貼這一逐步搭建的創作方式,使馮鍾睿能夠在大尺寸畫布上自由組合,並透過精確調整每個元素的位置來完善整體構圖。他將這一過程比作古老的棋藝——圍棋——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他的每件作品都由豐富的肌理堆疊而成,彷彿時間的沉澱,又像層層疊疊的羊皮卷(palimpsest),蘊含細膩的紋理與溫暖的個人情感。畫面中顏料表面的刮痕與剝落的邊緣讓人聯想到歲月侵蝕的表面——雨水沖刷的岩縫、樹皮上的裂紋、鏽蝕的青銅、龜裂的陶瓷和風化的牆壁。
馮氏出生於中國河南南陽的一個書香門第,國共內戰的動盪充斥了他的少年時期。1948年南陽陷落後,年僅14歲的他與哥哥一起輾轉前往臺灣。此後,他在臺北一所新成立的軍校學習美術,並在服役期間為海軍創作宣傳畫、海報等。1959年代表台灣參加聖保羅雙年展,兩年後加入了著名的藝術團體——五月畫會,該團體主張在保留中國文化根基的同時,積極探索現代藝術的新方向。馮氏氏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常以傳統水墨為基礎,融入創新的表現手法,展現出中西融合的獨特面貌。透過閱讀美國新聞處圖書館的書籍與藝術期刊,五月畫會的成員們從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如弗朗茲・克萊因與傑克森・波洛克等人的激進美學中汲取靈感。
馮氏認為,抽象藝術是一種突破物質世界束縛、追求更高層次自我表達的方式。20世紀60年代間,他的作品陸續在世界各地展出,其中包括在美國舉辦的「新中國山水畫」展覽,進一步奠定了他作為中西方藝術橋樑的重要地位。
1970年代初馮氏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得以前往歐洲與美國各地的博物館參觀。這次經歷讓他進一步接觸並理解西方藝術,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對東方文化的自信。不久後的1975年他與家人遷居美國舊金山。此後數年間,他一邊持續進行藝術創作,一邊從事舞台設計及舊金山公共電視台 KQED 的藝術指導工作。
1987年在一位朋友的影響下,馮鍾睿開始接觸佛教。他從《金剛經》入門並開始打坐修行,其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句令他深受啟發——藝術之美不在於其形式,而在於其本質。很快,他將藝術創作與佛學修行融為一體,在部分拼貼作品中融入經文。與其從作品中解讀他對宇宙與生命的思考,馮鍾睿更希望觀者能從視覺層面感受文字之美。偶爾,他還會在作品中書寫甲骨文——他雖無法完全辨認,卻能體會這種刻於龜甲獸骨上的中國最早文字形式的美感。
正如藝術史學者馬克・迪恩・約翰遜所言:「在他融貫古今的傑作中,馮鍾睿巧妙地平衡了殘破與優雅、混沌與透明、輕巧與厚重、張揚與寧靜、親密與宏偉,以及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張力。」
馮鍾睿的作品被多所重要藝術機構收藏,其中包括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丹佛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賽努齊博物館、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以及台北市立美術館等。馮氏於2015年榮獲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頒發「傑出藝術成就獎」。作品「2018-8-6」永久陳列於舊金山國際機場一號航站樓,為數以萬計的旅客帶來獨特的藝術體驗。
媒體垂詢請聯絡:Dan Duray(電郵:[email protected])